藍屋建築群由藍屋、黃屋、橙屋及毗鄰空地組成。這三棟建築物同為三至四層高的住宅建築。藍屋及黃屋建於1920年代;藍屋由四幢設有露台的建築組成,而黃屋則由兩組各兩幢建築所組成。橙屋為戰後建築物,1950至1960年代落成。藍屋建築群以「留屋留人」的方式活化,提供「好鄰居計劃」及文化和教育課程,並設有「香港故事館」。項目透過保留灣仔早期建築,反映當區居民原有生活面貌和社區發展。項目於2017年開幕,並於同年獲頒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遺產保護奬卓越獎。藍屋巳列為一級歷史建築,黃屋列為三級歷史建築,橙屋則不予評級。
藍屋地址:香港灣仔石水渠街72-72A、74及74A號
黃屋地址:香港灣仔慶雲街2、4、6及8號 榿屋地址:香港灣仔景星街8號
開放日及時間:藍屋建築群空地:每天上午7時至晚上10時
香港故事舘:上午10時至下午6時
星期三及指定公眾假期(元旦日、農曆年初一二三、耶穌受難日、聖誕節及聖誕翌日)休館
交通資訊:港鐵灣仔站A3出口
藍屋外牆原是掃上白色灰水,至1997年政府把水務署用剩的藍色油漆翻新其外牆,「藍屋」因此得名。由於當時74A仍屬私人物業,故一直保留原色。經過社區商討,復修工程決定保留74A未被上漆的灰白色作原貌展示。
藍屋屬基層住屋,地舖用作小商店如酒莊、士多及跌打館等,樓上部份單位亦曾用作學校及商會。建築群內大部份居民在此生活近半世紀,是區內唯一仍然保留了完整社區網絡的戰前唐樓。
為保存藍屋舊曰的生活痕跡,74號3樓一個單位保留了原來板間房陳設作展示用途。公眾可透過香港故事館舉辦的導賞團入內參觀。
|
香港故事館在72A號 |
香港故事館設在藍屋72A地舖,此地舖前身為「廣和號」雜貨店,經營至1980年代為止。店面原為典型的木推門設計,後改為凸出街外的手托門板設計,今外貌巳復原為戰前風格,室內天花保存著藍屋木樓板。現時的香港故事館以從民間出發,滙多元文化為宗旨,舉辦多元化的社區文化活動,包括展覽、工作坊、社區導賞等;同時舉辦社區文化藝術活動,如電影放映、音樂會等。
|
故事館外放了這「孔雀開屏凳」,此凳由不同街坊及BB班創作,供往來的石水渠街的長者作中途休息。 |
華陀醫院成立於1867年,醫院經費主要由民眾及商戶資助,並聘請醫師為病者提供廉價診治。隨著「東華醫院」於1870年成立,華陀醫院於1886年停辦,原址繼續供奉神醫華陀。華陀廟於1920年代拆卸改建成唐樓。舊有的石造匾額、對聯及一對福鼠雕塑得以保留,重置在建築物外。廟宇置於72號地舖至約1950年代停止營運。至1950年代,由黃飛鴻徒弟林世榮的姪兒林祖將林世榮健身院遷至華陀廟現址,以教授少林洪拳及主治跌打骨科。1960年代由兒子林鎮顯醫師接手經營,繼由妻子陸麗燕父營運至今。
|
1867年華陀醫院—1886華陀廟—1920年唐樓—1950年醫館 |
|
「華陀醫院」石匾額、對聯及對聯上的一對福鼠雕塑保留下來 |
我轉入景星街,來到藍屋的後園,這裡有一間「本地薑」素食店,是聖雅各福群會屬下社會企業餐廳。在這裡進食環境不錯。
|
藍屋的後園 |
|
藍屋「本地薑」素食店就在此 |
藍屋後面就是橙屋,橙屋是幢四層單棟樓房,是戰後建築。
|
橙屋 |
從景星街轉入慶雲街來到黃屋,黃屋建於1920年代,由兩組對稱的屋宇組成。中間以一條木製樓梯上落。黃屋混合中西式建築風格,西式設計主要有正面的幾何圖案及山牆側面上的三角楣裝飾,中式設計則有中式雙筒雙瓦屋頂及木製趟攏門店面。黃屋單位室內設計簡單,但地磚圖案較多樣化。修復工程保存了其中六個單位的舊地磚,讓他們繼續使用。
|
黃屋 |
|
位於黃屋附近有間大龍鳳酒吧,店外擺放陳舊家私以為巳结業,原來此酒吧沒有這麼早開門呢! |
離開藍屋建築群,我沿石水渠街上山方向走。
|
石水渠街 |
來利隆安街的灣仔北帝古廟,又稱灣仔玉虛宮,建於清朝同治二年(1863年)屬三進三間式建築,廟經多次重修,於2010年列為一級歷史建築。
|
北帝廟(玉虛宮) |
|
正門是玉虛宮 |
|
進廟的右邊是龍母殿 |
|
正門左右有兩石龍,這是左邊的石龍。 |
|
這是右邊的石龍 |
|
左邊是三寶殿 |
參觀完藍屋建築群,可順道參觀北帝廟呢!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