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23日星期二

登上天際100

天際100香港觀景台(sky 100 HongKong)位於九龍柯士甸道西1號環球貿易廣場(lCC)的第100層,是香港最高點的室內觀景台,也是九龍區最高觀景台,面積約30,000平方呎,海拔393米。觀景台設有多媒體設備,專題展覽,也有介紹香港的發展及風土人情展覽。天際100由新鴻基地產建造,於2011年4月17日起對外開放。

乘地鐵東涌線到九龍站出C出口,依指示便抵達天際門100入口。入口處有螺旋投影裝置藝術,再經過時光隧道,才到乘電梯處。

天際100入口的螺旋投影裝置藝術
時光隧道

時光隧道不時轉換畫面
 
環球貿易廣場海拔490米,天際100觀景台海拔393米。
只花60秒就抵達第100層,出電梯後走過一條透明玻璃通道就到訪客中心。
觀景台全是落地玻璃,遊客走一圈可360度鳥瞰維港、港島、九龍和新界。今日天氣晴朗視野瞭闊,令人興奮。


尖沙咀區



西九

九龍區










九龍區後面是新界區









雖然環球貿易廣場巳不列入世界十大最高的商廈,但仍是香港最高的建築物。踞居臨下看見香港密麻麻的高樓大廈,不斷發展。最新統計香港對旅客受歡迎程度下跌,希望疫情過後會有轉機。




西區海底隧道入口

港島中上環區



離開天際100,順道往西九文化中心,此處有小巴前往,但我們選擇步行前往戲典中心。戲曲中心十分冷清,沒有表演節目,有點兒浪費呢。

戲曲中心


2021年11月22日星期一

三棟屋博物館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

三棟屋模型

 三棟屋原為荃灣陳氏的民宅,建於1786年,是香港極具歴史和文物價值的客家圍屋,於1981年列為法定古蹟。三棟屋於1987年被活化成為博物館,2016年用作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

地址:新界荃灣古屋里二號

開放時間:星期一、三至日:上午10時至下午6時/ 聖誕前夕及農曆年除夕:上午10時至下午5時

                     星期二(公眾假期除外)、農曆年初一二休館

交通資訊:港鐵荃灣站E出口

乘港鐵到荃灣站出E出口後,向左邊沿西樓角路直行來到古屋里就見到三棟屋入口。

上了斜路就見到三棟屋

三棟屋
來到三棟屋的正門入口,正門上寫著陳氏家祠。屋簷下有簷板,簷板雕了花圖案。正中還懸掛了彩門。彩門是木雕裝飾,飾有吉祥圖案,如寓意子孫繁衍的石榴、象徵富貴的牡丹、寓意福氣的蝙蝠及寓意長壽的蝴蝶。大門兩旁的對聯寫著:「帽山舒鳳彩,灣海献龍文」。是描述三棟屋昔曰背靠大帽山,前臨海灣的地勢。另在正門上兩邊有兩個窺視孔以防範敵。
入口前廳兩旁有兩間導覽室,導覧室有短片及互動遊戲,讓訪客了解香港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香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分為四大類包括表演藝術、節慶活動、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及傳統手工藝。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有:粵劇、西貢坑口客家舞麒麟、全真道堂科儀音樂、長洲太平清醮、大澳端午龍舟遊涌、香港潮人盂蘭勝會、中秋節大坑舞火龍、黃大仙信俗、涼茶、古琴藝術(斲琴技藝)。以上十種項目也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粵劇已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是一項世界級非遺項目。
前廳再進是中廳,中廳有五盞宮燈 ,這組燈是由歐陽偉乾師傅製作,作為博物館的裝飾。
五盞宮燈
中廳後面是祖堂。位於中軸的陳氏家祠為三進格局,每進最高的脊桁稱為「棟」,故名「三棟屋」。這裡是祠堂中廳,是昔日陳氏聚會的地方。正中的屏門屏蔽著祖堂的祖龕。
「齒德欽重」木匾是清廷授予陳健常,以表揚他的德行及對地方的貢獻。此牌匾是複製品。

祖堂
展覽館利用位於三棟屋中軸線範圍的四所主要房舍,展示三棟屋的歷史脈絡和建築特色,以及香港儀禮和飲食文化,讓參觀者透過與傳統鄉村相關的非遺項目認識三棟屋的文化。


經過左右的小巷通往4個房舍及8個橫屋,從前廰往中廳經過第一條橫巷(前天街),左右兩邊是3、4號房舍,再往祖堂走經過第二條橫巷(中天街),左右兩邊是,1、2號房舍。
橫巷

房舍
房舍4是民俗館,香港不少村落每年仍然進行著世代相傳的節慶習俗,藉此團結社區和祈願生活順境,當中包括各種讓宗族成員度過不同生命階段的人生儀禮,呈現本地富有特色的民俗文化。

房舍4展出客家新娘出嫁時穿的嫁衣

出嫁時的物品:紅扇、愁巾、子孫尺、銅煙灰缸、木梳、銅錢等等。
房舍3是民食館。「民以食為天」,香港不同族群皆因應其歷史背景和生活環境,於日常生活和歲時節慶製作出各種的傳統美食。傳統鄉村的飲食文化藴含豐富的地方生活智慧。展覽介紹各類與非遺相關的鄉村食品製作技藝,展現傳統食品與社區的聯繫。

新界圍村傳統在祭祖、婚嫁、添丁「點燈」、祠堂開光、打醮等場合,烹煮盆菜以饗族人,稱為「食盆」,族人圍坐而食,象徵宗族和鄉村的團結。

在傳統村落裡,很多食品常在白米和糯米製成,香港不少傳統鄉村的糕棵類小食,例如茶棵都需要混合粘米粉和糯米粉製成。圓籠茶棵為客家村落的新年食品,製作大型的圓茶棵只有豐收年份才會製作,製作後切割茶棵當新年禮物送親友。清明仔則是加入雞屎籐汁液製成,用以祭祖。雞屎籐有祛風利濕的功能。

房舍2是民居。三棟屋是典型的客家圍屋,位於中軸線上的祠堂和房舍,以及兩側和後方的排屋佈局,皆反映香港客家族群的宗族傳統及建築風格。展覽闡釋傳統居民的建築理念、設計佈局、選材用料、建造方法和修繕技藝。

走入房舍2,就看見大門旁的曲尺磚牆,此為淋浴間。為何中間地面會凹陷?原來當雨水從天井上方的四個屋簷流下,以麻石鋪砌的凹陷地面用以集水,讓雨水循出水口排走。此乃「四水歸堂」之局。
廚房

瓦當及滴水瓦常用作屋簷筒瓦和板瓦的收口。

圖1:工匠先在桷板上鋪砌一行行紅色板瓦,然後再於兩列板瓦間的空隙蓋上客家瓦。
圖2:部分屋頂的板瓦會用上玻璃片作室內採光,俗稱「明瓦」。

房舍1是民系館。此房舍原為陳氏的長房故居,長房的房置於祠堂左側,以顯示其兄長地位。三棟屋陳氏最初定居福建,其後遷徒至廣東省地區,於十八世紀中葉移居香港淺灣(今荃灣)務農開墾,並購地建立三棟屋。展覽重構傳統客家居的擺設,並展示各種生活用品和農耕工具,以介紹陳氏家族的歷史,以及昔日的鄉村生活和經濟活動。

耕作工具

廚房

寢室

飯廳

橫巷

參觀完4間房舍後,來到後天街轉入左天街是「日常」展區,如轉入右天街是「非常」展區。


這兩展區,展出十三個非遺項目。「日常」展區介紹的非遺項目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非常」展區介紹特定時節或場合舉辦的活動,以及其相關的表演和技藝。
左天街有4間橫屋。
橫屋4展出:A傳統曆法 B點心製作技藝及蒸籠製作技藝

傳統曆法:《通勝》是人們擇日行事時所使用的工具書,藉以趨吉避凶。通勝上有不少用事與農業和鄉村習俗相關,如裁種、田獵、開池、作灶、穿井、豎柱上樑、開齋建醮等,從中更可認識前人的生活習慣和文化。當中也有部分用事仍適用於現代生活,如結婚、安床、移徙、開市、祭祀、出行、動土等。

解讀春牛圖:(由左至右)芒神站在春牛前,代表立春在春節之前。芒神與春牛並排,代表立春與節為同曰或相近。芒神站在春牛後,代表立春在春節之後。

(由左至右)芒神赤足並束高褲管,代該年多雨水。芒神雙足穿著草鞋,代表該年氣候乾旱。春牛圖中亦有禾穗及稻田的圖案,可見古時對農業的重視。

蒸籠製作技藝:廣州式茶樓在十九世紀末開始在港經營。當時茶樓是供人飲茶吃點心的場所,酒家只是提供酒會筵席。直至二十世紀,酒家也開始提供點心。茶樓多以竹製蒸籠盛載點心,除起保温作用,竹還有透氣和疏水的特性,令熱力平均散佈於各層蒸籠內。昔日隨著點心廣受歡迎,商家對蒸籠的需求多了。因此,不少製作蒸籠的師傅早年由廣州移居香港,為茶樓提供竹蒸籠。

橫屋3展出:A雨傘製作技藝  B白鐵器具製作技藝

雨傘製作技藝:製遮業是香港歷史悠久的行業,據載早於1860年代已有遮廠在上環文咸東街經營。二次大戰後,港九製遮業職業工會於1949年成立。早年的雨傘主要以人手製造,除本銷外也銷往海外。60至70年代,當鋪會收由「時來」、「梁新記」和「梁蘇記」三間遮廠出品的雨傘作抵押。隨著時代發展,老字號巳多結業,今天的製遮公司大多於內地設廠。在香港有人仍堅持親手製造和維修雨傘。製作遮過程:裁傘布、縫傘布、上線紮頂、插珠上骨、安裝組件等工序。

白鐵器具製作技藝:白鐵指鍍鋅鐵片,鐵片含有鋅,能減低生銹的機會,使器具更耐用。白鐵表面有獨特花紋,柔軟且可塑性高,加上價錢便宜,可製成小至錢箱,大至冷氣機喉管。60年代,白鐵器具用於日常生活中,製造麻雀牌箱、米缸、油漏、火水罐、水桶等,當時是白鐵行業全盛時期。直至1980年代,塑膠製品盛行,白鐵器具需求下降。


橫屋2展出:麻雀牌製作技藝
麻雀牌製作技藝:早期的麻雀牌是以木或竹片製作,到後期才改以亞加力膠為物料。傳統麻雀牌的製作可分為「截牌」(將原料切割)、「磨牌」(打磨)、雕刻及上色四步驟。早年的麻雀牌都是由人手雕刻,當時的威靈頓街、油麻地、廣東道一帶都是麻雀牌製作店的集中地。到1980年以後,麻雀牌製作漸被機器所取代。


橫屋1展出:神像鏡
神像鏡指以磁漆在玻璃片上繪畫神像的手工藝品。20世紀中葉後,鄉村居民遷到市區及內地移民南來,城市人無法時刻返家鄉拜祭祖先,於是安放神像鏡在家中,因神像鏡比紙耐用,所受歡迎。神像鏡分文字和造像兩類,前者寫有各式神祇和歷代祖先的字句,後者以神祇畫像為主,當中以觀音、關帝、玄天上帝(北帝)、黃大仙的神像較普遍。師傅完成神像鏡後,會以紅紙封好神像的眼睛,待客人自行聘請喃嘸先生開光。在世長輩的牌位亦以紅紙覆蓋,待離世後才開封。

右天街有4間橫屋。
橫屋8展出:A謎語 B花牌紮作技藝
謎,古時又稱作「隱語」或「廋詞」,後來逐漸發展成娛樂遊戲,並衍生出民間謎語反著重文字意義的燈謎。現今的謎由謎面(題目)、謎目(提示)、謎底(答案)構成,製謎者以不同製謎方式設計謎題;猜謎者則透過謎目進行聯想,如連結相關事物、增減文字或改變文字的平仄聲等方法猜出謎底。1940年代以前,香港潮商互助社每年元宵前後都會在南北行街頭擺下擂台供坊眾猜謎。戰後,一些遊樂場均曾設立謎壇。現在每逢元宵及中秋節在公園、社區中心、屋邨等地方仍有猜燈謎活動。

花牌紮作技藝:花牌是慶賀神誕節慶、開張誌慶及就職典禮等場合的大型裝飾。花牌的製作過程包括以竹枝紮作支架、寫大字、摺花、製作配件、上棚等。

橫屋7展出:A潮州糖塔製作技藝 B廣彩製作技藝

潮州糖塔製作技藝:糖塔是用糖來製成風水塔外型,為儀式的供品,完成供奉的糖塔會用作烹調糖水,供成員享用。潮州糖餅的潮州話意指「茶料」,即喝茶時品嘗的糕餅。用作儀式祭品的糖餅分別為糖塔、麵塑(以麵粉製成)和五牲(以花生製成)三類。
廣彩製作技藝:廣彩繪瓷器簡稱「廣彩」。廣彩是將圖案及花紋繪畫在白瓷上的工序。製作過程:畫缐、上色、把瓷器放入窯燒製。廣彩圖案多以中國人物故事、花鳥魚蟲、山水風景,傳統吉祥圖案飾邊為主,及後應外國客人要求加入紋章、園林花卉等圖案,融合了中西文化。







橫屋6展出:八音
香港的八音,是一種廣東傳統民間吹打樂;演奏八音的樂隊稱為「八音斑」。八音斑吹打傳統粵劇牌子,如《送子頭》、《大開門》、《賀壽》等,以嗩吶領奏,配以鑼鼓、鈸等敲擊樂器,以及吹管和彈撥樂器。現時八音仍見於粵劇伴奏、殯儀、打醮儀式,以及近年在演出舞台上重現的八音斑演奏。
八音樂器:沙的、卜魚、現代雙皮鼓、戰鼓、廣東嗩吶(或稱「啲打」)

高邊鑼、大鈸、小鑼

橫屋5展出:手托木偶粵劇
廣東手托木偶是最古老木偶品種之一,於民初傳入香港,是為了打醮而設,目的是超渡亡魂,娛樂鬼神。廣東手托木偶多於1960年代改為杖頭木偶,行內說揸竹就是「杖頭」,揸頸就是「手托」,時至今日已漸式微。

由於陳族子孫繁衍,遂於中央四間房舍兩側各擴建一排四間的橫屋。橫屋前方設有巷道,兩端有出入口。三棟屋的主要牆體是夯土牆,即以夯實的泥土築砌牆體,再混入蠔殻灰、稻草及糖等物料作加固,表面施以批盪作保護。

窗戶的後面用了門閂把窗鎖上

窗戶外面用鐵枝來防盜

參觀完日常非常展區後,回到後天街參觀「循聲覓道」展區。這展區訴說「香港節慶與民間工藝」,會展示多項本地節慶相關遺產如粵劇服飾、丁燈等,更會以實物方式展示天后木雕神像和舞獅頭的製作過程,包括許嘉雄師傅與徒弟們製作的25個獅頭。進入此展區大家也聽到各種聲音,令人置身在不同的場合。

天后木雕神像製作工序:切割木材、鑿坯、雕身、雕頭、畫粉缐、雕花、開相和上色等。在開相前,木雕師傅會先看通勝選擇良辰吉日。

天后木雕像

25個獅頭

獅頭主要由竹篾和紗紙紮成,製作工序包括:紮作、撲紙、寫色及裝飾配置。不同顏色的獅頭常代表不同的三國時期人物及個性:劉備(黃臉彩花白鬚)、關羽(紅臉黑鬚)、張飛(黑白臉青鼻黑鬚)、趙雲(青臉黑鬚)、黃忠(以黃色為主調)。
參考網頁:www.hkichdb.gov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