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4日星期一

漫步將軍澳跨灣大橋

將軍澳跨灣連接路是香港的一座跨海大橋,於2022年12月11日通車,連接路全長1.8公里,其中约1公里為海上高架橋。大橋連接將軍澳市中心及調景嶺,日出康城。我乘觀塘線來到調景嶺站出A2出口,左邊過了斑馬線,就見到去將軍澳跨灣大橋的指示。

我回頭望向A2出口

沿途有指示往大橋的方向

遠處黑色大厦是將軍澳入境事務處
走到分叉路,右邊是去將軍澳墳場,左邊是去將軍澳海濱長廊,中間是往大橋。
回頭望見將軍澳長廊
沿途道路平坦,連輪椅都可以行走。


由地鐵出口行了十分鐘左右,就到了上大橋的路口。


在大橋上走十分開揚,如果怕曬就要帶傘了。

橋上有單車徑、行人路、觀景台及行車路。行人路上有人漫步、有人跑步、有人放狗。行人路旁是單車徑,踏單車的人都很寫意地踏單車呢。行車路與行人路及單車徑分隔,沒有對行人有影響,而行人路上設有坐椅供遊人坐下來欣賞風景,大家都很優閒。我曾行過青衣橋車路與行人路接近,行人都匆匆忙忙快步行呢。

橋上有關於大橋的介绍,寫著:
將軍澳跨灣連接路於2022年12月竣工,建連接路及大橋的顧問工程師及承建商。
行人路的座椅及旁邊油上美麗的圖畫。
這個牌寫著:組裝建造
將軍澳跨灣大橋採用大規模組裝建造,除海椿以外絕大部分結構組件均是在廠房預製, 經水路運送至現場,再以大型先進機械進行組裝,有效提升施工安全質量及效率。
牆上更展出“畫出美麗將軍澳寫生比賽2024”中學组得獎作品。
中學组亞軍

中學组冠軍

中學组季軍

這幅畫把整個將軍澳跨灣連接路都繪出來



大橋設計外形特別
這個牌寫著:
將軍澳跨灣大橋主跨的雙拱採用嶄新$690QL級結構鋼材,是香港首度使用,其強度比傳統鋼材高一倍,有效節省橋拱與地基所需物料,提升工程的可持續性,亦令大橋外型更為優美。
這裡寫著大橋建造方法:
將軍澳跨灣大橋中央的鋼橋總長400米,雙拱主跨及其邊跨分別重達10,000及5,000公噸, 以「浮托」技術及大型半潛躉船,利用潮汐漲退自然力量,將鋼橋安裝至橋墩上,這亦是香港首次在建造工程上使用浮托技術。
大橋建的海灣就是“將軍澳”,對著的山就是將軍澳墳場。橋中間似隻蝴蝶,故又稱蝴蝶橋。

這是連接日出康城與將軍澳市中心的橋樑。
將軍澳
這裡寫着:大型吊運機械
將軍澳跨灣大橋的混凝土橋面部分由18段預製組件合成,當中最大跨度為75米,安裝過程利用了多艘首次在香港作業的巨型起重機躉船進行。

啡色建築物是日出康城
這牌寫着:活力無限
將軍澳跨灣大橋的設計意念為「活力無限」, 主跨的雙拱與橋墩連合,呈現出代表無限的數學符號「∞」,寓意大橋帶來無限活力及發展空間。
多功能海上高架橋
將軍澳跨灣大橋是香港首條同時設有車道、 單車徑及行人路的海上高架橋樑,提升社區暢達性,並促進低碳出行及健康生活。
過了大橋後,我回頭望。我由調景嶺地鐵出發到落橋约用了一小時,包括拍攝及欣賞風光,十分寫意。
落橋後,我沿日出康城的海濱走。
此處有指示牌指向康城港鐵站及將軍澳海濱長廊。

我沿日出康城的海濱走,從令一個角度看大橋。


海濱有兒童遊樂場,場內的遊樂設施也特別。
海濱旁皆有大石。
日出康城尚有樓宇在建築中。來的這個牌向右邊走是去康城地鐵站及巴士站,向左邊走是去將軍澳海濱長廊。將軍澳南海濱長廊全長2800米,連接康城站至將軍澳海濱公園。
我向左邊走,走到通往將軍澳的橋為止,想想留下次才行,於是回康城地鐵站回程。


2025年3月3日星期一

深水埗主教山


前深水埗配水庫建於1904年8月10日,於1970年停止使用。它是香港唯一圓形地下水庫,原牆身沒有鋼筋,是以重力形式靠混凝土自身重量抵擋水壓。水庫的地基是混凝土,建有108條花崗石柱,红磚砌成的半㘣拱券及混凝土的拱形天花,屬於古羅馬的建築風格。
2020年12月水務署清拆深水埗配水庫期間,地下巨型羅馬式蓄水池曝光。深水埗居民關注到這建築應以保育,於是水務暑停止清拆,並於2021年6月列為一级歷史建築。
配水庫是什麽?配水庫的作用在於短暫備存食水或海水,以應付每天耗水高峰期的需求,亦有助控制供水水壓。
2024年8月1日開始市民無須預约便可參觀,费用全免,但每次限100人入內參觀。
參觀時間:星期一至日
                  上午九時至十二時
                   下午二時至五時
每月首個星期二休館
從石硤尾地鐵站A出口,沿窩仔街向前行,中華基督教會前過斑馬線。
石硤尾站A出口
過了馬路轉入石硤尾街,向巴域街方向走。

石硤尾街
見到聖方濟各英文小學,
聖方濟各英文小學
轉上巴域街斜路,
來到石硤尾健康院旁,就是上主教山的入口。
石硤尾健康院
上山口两旁插了两杆國旗,樓梯旁寫上「主教山」三個红色大字。主教山又名窩仔山,高86米,是深水埗居民上山晨運的地方。
起步巳經是上樓梯。
途經由晨運人士建的大佛神壇。

佛旁寫了「悟」及「善」字。
再向前行牆上寫上「厚德載物」四個大字。

這裡放有太陽能板。
牆上以篆書寫成的「孝」字。
沿途皆有前往「前深水埗配水庫」的指示牌。
有晨運客擺放的乒乓枱。
來到這裡轉彎就是水庫的入口,由山腳行到水庫入口约需15至20分鐘。
今天是星期日,所以很多一家大小來參觀。配水庫每次限100人參觀,入口和出口是不同的,當出口出了某數目的人,入口就打出內進的人數。我在這裡排隊入場等了半小時。
水庫入口
進入配水庫要行上長樓梯,再落樓梯才可入內部。
我回頭看看剛上來的樓梯。
终於到達配水庫內部,入口加上鋼架來支撑。
真是壯觀!配水庫的天花由108支石柱支撑,而每支石柱又由14塊花崗石组成。每塊花崗石表面為粗琢並中部凸出,尺寸同樣是2尺長,1尺6寸闊和1尺高。

場內沒有冷氣,但有風扇吹着,空氣尚算流通。限人數是合適的,大家都有空間拍照。
石柱上的拱券是用紅磚以歐式砌法砌成的。拱券上承混凝土拱形天花,下連花崗石柱。

我也看看展出的圖片,來了解配水庫的結構。
前深水埗配水庫浮波閥示意圖
磚石構件有混凝土拱形天花、红磚拱券、仿羅馬红磚拱券。還介紹甚麼是歐式砌法。
磚石構件

進出水喉管圖則
拱形天花露出了植物的根。
初期水務署拆配水庫留下的磚石,幸好叫停拆,現在我們才可以參觀。

混凝土拱形天花石塊


拱券的红磚

花崗石柱的石塊
看這些場景,有如置身埃及進入迷城。










水管

配水庫的浮波閥


我逗留半小時,就從這樓梯離開。
上到配水庫的上蓋。
這裡有座位供遊人休息。
玻璃頂下面就是配水庫。
出口處設有洗水間。
離開時有工作人員數人數。
出口要落樓梯,
再行小段山路,


再回到配水庫入口,再原路回到巴域街。

晨運客將各佛像擺放在此
落樓梯要小心。
去前深水埗配水庫,從石硤尾地鐵A出口最快最方便,如果出深水埗地鐵會較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