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2日星期五

大坑火龍文化館

大坑火龍文化館位於大坑書館街12號,乗地鐵到天后站出B出口,從皇仁書院旁的火龍徑直入轉入安庶庇街就見到書館街。

皇仁書院

皇仁書院前門

火龍徑

皇仁書院旁的火龍徑原為大坑明渠,為了改善附近環,渠務署2009年11月開了「大坑明渠改善計劃」,計劃於2012年8月完成。現在行人道擴闊,两旁進行了綠化工程,新建成後成了「火龍徑」。大坑原是香港島一條傳统客家村落有超過百年歷史,因從前一條「大坑」從畢拉山流經此區流入海中而得名,今日的銅鑼灣道,其實就是當年的海岸線。

書館街

走完火龍徑過了馬路,從安庶庛街轉入書館街。

大坑的舊式樓宇

來到大坑火龍文化館,此館巳列為三级歷史建築。原建築物乃於晚清時期創立的「孔聖義學」,後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被毁,戰後得到大坑坊眾福利會捐助作原址重建,於1949年落成,繼續辦學。,在活化計劃下,該址於2022年活化為大坑火龍文化館。建築物上刻有1949的年份,正門的木門和木扇窗仍保育下來。正門上有大坑火龍文化館的標誌,標誌取材自龍字的邊旁,放横,意象火龍插著香枝舞動的形態。中間拱門象徵火龍文化館的本館,與社區其他支柱並排而列,喻意社區和睦團結,共融互助,與舞火舞的本義互相對照。

大坑火龍文化館正門

這座建築物樓高三層,展覽館的入口不在正門,要轉去後街。

大坑火龍文化館的入口在後街
屋頂上有火龍頭紮作標誌

地下是展覽館,展出大坑舞火龍的歷史、製作、儀式、動作、路線、文物等。

展覽館的入口

火龍頭紮作以原來的尺寸按比例缩放以配合館藏;每年新紮作的火龍長67米,由龍頭、龍尾及31節龍身組成。龍頭及龍尾的骨架用藤枝屈成,再用鐵線於籐架上紮上一層厚厚的珍珠草。標準的龍頭插滿長壽線香後重約95磅,需由8至10位健兒接力交替舞動。

火龍頭紮作按比例缩少50%

倡建大坑孔聖義學碑記建於清代宣統元年(1909年),以紀念「孔聖義學」的創立。以著名華人社區領袖劉鑄伯為首的一班華紳於同年創立孔聖會,接辦這所義學,宣講四書五經,以收容貧窮子弟讀書,「書館街」之名由此校而來。

倡建大坑孔聖義學碑記

在「倡建大坑孔聖義學碑記」上有「大坑坊眾福利會重建孔聖義學碑記」建於1949年。日軍侵港期間,孔聖會義學遭到破壞;時任大坑坊眾福利會理事長的「中國足球球王」李惠堂發起重建義學,獲胡文虎及其子胡好以及一眾大坑居民捐助,建成三層高樓房,翌年開課。

大坑舞火龍的由來,相傳在1880年,大坑發生瘟疫,為消災滅瘟,村民扎作一條火龍,上面插滿香枝,在中秋節舞動着火龍繞村遊行,以及燃放爆竹,瘟疫便告消失。自此大坑村民每年都在中秋節期間連續三個晚上進行舞火龍活動,祈求平安。在農曆八月十四日晚上,居民在供奉觀音的蓮花宫內為火龍進行開光儀式。然後連續三個晚上,順時針方向巡遊大坑社區的街道。在舞火龍同時,由二十多名男女小童组成的纱燈隊,提著象徵天門的蓮花燈、雲燈及星燈巡遊。而大坑坊眾福利會也派龍餅(糕餅)給大坑坊眾成員。在農曆八月十六日晚上舉行最後的「遊大運」儀式,火龍循反時針方向巡遊社區一周,然後舞到海邊,並將之投入海中,稱為「龍歸天」,但投入海中現巳取消了。

大坑舞火龍於2011年成功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级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屬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所界定的「社會實踐、儀式、節慶活動」類別。

館內展出模型,舉行舞火龍前先進行開光儀式。

模型展示了全條火龍

大坑火龍文化館的地面至天台的舊式唐樓樓梯和連續扶欄興建於1909年,曾在戰時被炸毁再於1949興建,是次修復作重新鋪設及加建扶手。為了方便參觀人士,館內加建了升降機。從樓梯或乘升降機可到一樓及二樓。一樓客廳是主题餐廳以社企模式營運,餐飲內容會包括具客家菜特式的元素,要預约。二樓是多用途空間,作教學、工作坊、講座、小型展覽、客家小食製作班等。

館內舊式唐樓樓梯及鐵製窗花都是保育項目之一。

建築物外的窗户

館內有大銀幕播出一段短片,介绍大坑火龍舞的由來及成立文化館的經過。當日是下午一點播出。我從未看過大坑舞火龍,但曾在中秋節到香港仔看過舞火龍,十分熱鬧呢!因疫情關係,大坑舞火龍巳停了三年,希望明年能復辦。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